过去40年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群体如何崛起

  新闻资讯     |      2025-02-05 08:47

  过去40年,国产高端医疗设备群体崛起,如监护仪、B超、MRI(磁共振)、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3.安科作为国内最早的磁共振制造商,曾在1994年销售额达2亿元人民币。

  4.此外,国产B超群体崛起,涌现了深圳迈瑞、深圳开立、深圳理邦等三十来家企业。

  1990年,受“21世纪是生物的时代”的说法影响,我考上了东大生物医药系。那个盛夏,我坐船顺长江而下,抵达南京中山码头。刚入学的时候,有位学长对我说:你毕业后可能分到县医院设备科里,哪怕只有一台X光机,只要你苦心研究,过几年你也能成为当地的X光权威。

  虽然后来我在通信和芯片圈兜兜转转了30多年,但也一直关注着医疗行业。过去四十余年里,国产高端医疗电子设备产业“群体崛起”,如监护仪、B超、MRI(磁共振)、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并涌现了以上海联影、深圳迈瑞为代表的众多“中国医械茅”们。

  MRI最早叫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但因大家恐“核”,所以后来改叫磁共振成像,但其实磁共振和超声一样,都没辐射。

  1980年,第一台可以用于临床的磁共振诞生在美国Fonar公司,1984年获得 FDA认证。

  1979年1月中美建交之后,开始了”蜜月十年“,两国在民用科技上广泛合作。

  我们错失了与国际同步研发B超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的机遇,中科院决定在MRI上紧跟时代潮流。1984年,中科院的合作医院进口了两台MRI,声学所研究员陶笃纯去美国学习机器操作。

  也是在1984年,中科院代表团前往美国进行考察,他们实地访问了Technicare、Fonar以及Analogic等多家公司。一个技术小组前往美国王氏公司向王守田博士了解最前沿的超导磁体技术。

  Analogic公司(安络杰)设立于1967年,是一家专注于高科技信号与图像处理的美国企业,专长于医疗与安检成像产品。

  1984年,中科院在蛇口专门成立了科健公司。1986年12月31日,安科在蛇口成立。“安”取自美方股东Analogic,“科”取自“科健”,双方各占50%股份,注册资本200万美元。在这里,陶笃纯从研究员干起,一步步干到董事长职位。

  Analogic提供核心部件和技术,安科做系统集成,双方分享利润。美方负责人赖景明博士的导师就是在MRI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Paul Lauterbur教授(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1988年,安科研发出ASP-015永磁型磁共振成像系统。磁体、梯度线圈、射频线圈、影像链和全套成像软件由安科公司开发。7月3日成功获取了清晰的人体头部断层图像。1989年通过国家科委鉴定。中国成为继美德日之后第四个具有MRI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1992 年,安科开发出首台超导磁共振系统(0.6特斯拉)。1994年,安科销售额达2亿元人民币。

  因为进口配额的限制,很多医院购买MRI的需求无法实现,而安科恰好填补了这个缺口。深圳中科院先进院毕亚雷曾担任安科总经理,他告诉我,当年安科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就是有外汇指标。

  赚了“第一桶金”之后,安科也引进美国技术做新产品的开发(监护仪、超声、CT等)。

  科健在1998年和三星OEM合作推出国产品牌手机,很是火了几年。2005年,科健曝出高达15亿元的亏损,迫不得已抛售了持有的安科股权。安科从此进入了股东变换的频繁期,后来也从原址搬到了宝安区的石岩。

  而继安科之后,大量医疗器械企业快速成长起来。深圳安科被公认为是医疗电子设备的“黄埔”,陶笃纯被称为“校长”。深圳460多家生产型医疗器械企业中,有近200家与安科有渊源。安科系有多家上市公司,创业者们多来自名校的生物医药专业。

  1991年,迈瑞在深圳蛇口成立。七个人凑了3万元,交了租金后,都用在装修上了。迈瑞成功获得了GE和西门子的呼吸机代理权,从中赚到了第一桶金。

  迈瑞医疗从贸易走上了研发之路,并在1993年推出了国内第一款多参数的血氧饱和度监护仪。监护仪的开发门槛较低,适合初创者。

  当年某外国著名品牌监护仪的型号是507、508,迈瑞就将型号命名为509,让人感觉比国外要高级一些。

  到1995年,有了少量基层医院愿当试用的“小白鼠”。国外监护仪普遍要十余万元,迈瑞医疗的监护仪只要4万元。

  监护仪大量使用了先进的集成电路,而美籍华人陈立武建立的风投机构华登国际关注芯片与下游的硬科技。1997年,迈瑞得到了华登的200万美元投资,当年的营业收入超亿元。

  进入新世纪后,迈瑞开始腾飞,一方面是走向海外,另一方面是拓展产品线(如体外诊断和B超)。

  2001年9月11日,我从印度归来,和同学们小聚并分享海外生活的经验。钟要齐正准备“出海”当推销员,后来他成为迈瑞医疗电子负责国际营销的副总裁。

  我的同学张旭凯从新加坡留学归来,和何延峰一起参与研发体外诊断(IVD)领域的血液细胞分析仪,俗称“血球仪”。

  体外诊断领域的传统巨头是“罗雅西贝”,罗氏、雅培、西门子、贝克曼。美资贝克曼收购了库尔特(血球仪的鼻祖),是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体外诊断公司之一。苏州贝克曼从1997年建试剂厂开始在本土生产研发,我的朋友高先生在这里殚精竭虑了很多年。

  自此,国产监护仪进入群体崛起年代,迈瑞(1991)、理邦(1995)、宝莱特(1993)、金科威(1995)、科曼(2002)都是从监护仪起家的。

  2008年,迈瑞并购了Datascope。这个诞生于1960年代的品牌,在美国监护仪市场地位仅次于GE、飞利浦等巨头。

  1998年,薛敏从美国归来,他在深圳南山创立了迈迪特。一年后的1999年,迈迪特研制出中国首台1.5T(特斯拉)超导磁共振。

  迈迪特和安科一样,也是外采核心部件,自己再系统集成。我的同学高明武、王庆平曾在这里工作,唐咚(上海步科)则为迈迪特定制了运控方案。

  2011年联影医疗在上海成立。十余年里,联影推动3.0T磁共振、PET/CT、PET/MRI、640层CT等高端医疗设备从0到1的国产自主研发破冰,一举扭转了高端医疗装备领域高度依赖进口的局面。

  2022年8月22日,联影医疗正式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成为当年科创板最大规模IPO,市值千亿元。

  对标”GPS“(通用电气GE、飞利浦、西门子)三巨头,从此国内也有了“优米UMY”的说法:联影、迈瑞、鱼跃(家用)。

  磁共振大致分为永磁和超导两个技术方向,前者场强低价格低,后者场强高但技术门槛高、价格高。

  安科第一台MRI就是采用0.15特斯拉永磁体。宁波鑫高益前身为钕铁硼永磁材料的生产商,转型生产永磁MR后,因高性价比而一度是销量黑马。

  当前超导MRI已成为主流,有国资背景的上海联影、东软、华润万东颇有影响力。据公开资料,安科、鑫高益、奥泰、宝莱、普莱、纽迈、福晴、辰光、朗润等厂家(排名不分先后)也有超导MRI产品。

  继磁共振群体崛起,CT很快有了突破。传统X光升级为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DR)技术。CT(计算机断层扫描)同样基于X射线,但复杂很多,可以呈现人体的断层图像。

  1994年,东大阿尔派引进飞利浦技术,生产了第一台CT C6000,标志着国产CT的初步工业化。

  2014年之后,联影、安科、赛诺威盛、明峰、康达洲际、新华医疗、万东医疗、开普影像、贝斯达、波影医疗等一批国产CT厂商都推出了16层CT,之后纳米维景等公司也起来了。这就是CT领域的“群体崛起”了。

  因为超声有声呐、工业探伤等用途,我国在1960年代就已经进入超声检测领域。医用超声则是在1980年代起步。

  我曾在医疗展上发现,无锡海鹰B超和汕头B超都宣传自己是中国的第一台医学超声成像诊断仪,都是在1983年。

  深圳安科率先和美国合作技术,高举高打,在1990年切入彩超,从此打开新世界。医学超声从黑白发展到多普勒彩色(在二维图像的基础上加上了血流成像),从二维的B超,再到3D到4D。

  国产B超群体崛起,先后涌现了深圳迈瑞、深圳开立、深圳理邦、深圳华声、TCL医疗、深圳蓝韵、深圳恩普、深圳普罗医学、珠海宝莱特、无锡海鹰、开云平台网址汕头超声、无锡祥生、苏州飞依诺、武汉中旗、沈阳东软等三十来家企业(排名不分先后),深圳威尔德则从动物应用入手。有道是“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

  上世纪90年代,日本Hitachi和Toshiba的B超在中国很火,现在GPS三大家与三星也很强。

  迈瑞是国际化水平最高的中国B超企业。2013年,安科创业系之深圳迈瑞以1.0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超声诊断系统排名第五的生产企业ZONARE(ZONARE Medical Systems,Inc)。

  迈瑞B超也衍生了创业系。我曾访问华声B超,董事易勇和蒋勇来自同济声学专业。郑东东则向我演示了便携平板B超,可用于动物。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名称容易被误解为是Biological Engineering(生物工程),尽管有所关联。本科专业可通俗称之为“医学电子学”,是交叉学科。

  在1980年代建立这个学科有浙大、天大、清华、上交大、南工(东大)、中科大、华中、西交、西电、成电等电子类工科强校。本科对口的工作是医疗设备企业、医院设备科(维护),没有医生资质。相关专业有声学、物理、开云平台网址电子、计算机、精密仪器、自动控制等。

  据软科榜单,2024年的学科排名里,东大名列第一。专业创办人韦钰院士是新中国第一个电子学女博士。钱卫平老师回忆1985年建立生物电子学实验室的第一个项目是联合国开发署(UNDP)援助发展中国家的医学影像项目。

  我就是受“21世纪是生物的时代”的说法影响,在1990年考上了东大生医系。那个盛夏,我坐船顺长江而下,抵达南京中山码头。

  我记得系里有“三顾(茅庐)”:顾本立(老顾)、中科院院士顾宁(纳米材料)、顾忠泽(器官芯片,刚上CCTV)。老顾教我们《医学成像原理》,教材是他和万遂人、赵兴群合编的。实验室里有一台A超,探头贴到肚子上看,一条线届“国际声成像研讨会”在东大举行,这可能是中国主持的最早的医疗设备国际会议。中科院院士顾宁当年还是青年教师,而我则正读三年级。

  1992年夏天,我们去无锡海鹰B超实习,手工焊接用于纺织品的B超检测仪器。这家公司是做声呐的(水声专业),我们还看到了一大堆黑咕隆咚的东西。

  20世纪90年代,不少医学院也陆续开设了医学影像专业,本科有医学学士学位,可成为临床影像诊断医师和放射科医生,俗话“看片子”。同舍李江山读了医学双学位,就干这个行当了,年纪越大,经验越丰富,收入越高。

  原迈瑞负责战略和研发的副总黄海涛读过双学位,他说,他的人生下半场就是做医疗AI了。在对疾病的诊断上,随着深度学习的迅速进化,AI的价值越来越大,相信也这将是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