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医疗AI看病更靠谱成为人类可信赖助手?这场大会聊透了

  新闻资讯     |      2025-04-21 21:13

  中国网4月21日讯(记者 张艳玲)4月19日至20日,“以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发展”为主题的2025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旨在构建高水平跨学科学术交流与创新平台,高质量推动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与会嘉宾围绕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他们一致认为,人工智能已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变革的重要战略性技术,深刻影响各个领域。人工智能与医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正加速医学科研范式的变革,将深刻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指出,开云平台平台人工智能是典型的新质生产力,正在深刻改变医学研究的范式与行业生态。医疗卫生关乎生命与健康这一人类终极福祉,必须发挥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在医学界,谁能最先感受并适应人工智能生态,谁就能更好地承担起照护人民健康这一重大责任。他提出,要分短期、中期、长期三个阶段推进人工智能与医学融合:短期是学习探索阶段,重点要构建学习与教育体系,明确人工智能在医学中的定位与应用逻辑,开展场景化试点;中期是深化应用阶段,通过研究推动人工智能与医疗全场景融合,扩大应用范围;长期是生态构建与国际参与阶段,形成人工智能赋能的医学新生态,覆盖科研、临床、管理全链条,构建新生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王辰希望与会嘉宾,集智集识,共同思考中国医学人工智能发展破局之法、发展之道。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技教育司司长刘登峰指出,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医学实践,重构医学研究模式、诊疗模式和产业生态,为卫生健康、科技创新带来无限可能和重大机遇。我国拥有庞大医疗资源和丰富临床应用场景,为医学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推动国家科技计划立项,支持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创新;推动跨学科协同创新,建立医学学科交叉融合新范式;建设国家医学健康数据体系,推动医疗数据标准化与共享;推动国产人工智能医疗装备研发,实现关键设备自主可控;建立全监管制度,明确人工智能在医学应用中的伦理准则和道德底线,规范人工智能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使用,保障患者隐私和安全,防范技术带来的风险。当前,人工智能是科技革命关键力量,竞争激烈。人工智能与医学融合是时代趋势,尽管面临技术伦理与监管挑战,但只要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就能开创人工智能在医学健康领域的新局面,为卫生健康事业提供科技支撑。

如何让医疗AI看病更靠谱成为人类可信赖助手?这场大会聊透了

  科学技术部四司司长苏婧指出,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化学、力学等科学研究,正重塑人类认知边界。其在提升科研效率、改变科研范式、加速科研发现等方面潜力巨大。未来,人工智能将助力人类攻克诸多难题,推动全球科技创新颠覆性变革。医学作为世界科技前沿的核心领域之一,直接关乎人民生命健康。人工智能与医学深度融合,正重塑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药物研发的全链条。推动医学研究从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跃迁,科技部将完善平台创新生态等基础要素;加快应用场景落地,选择重点应用场景先行先试,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提升;强化科学模型、数据、算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重点场景联动,打造人工智能基础系统;加强人工智能赋能医学创新布局,攻关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在国家科技计划中部署人工智能技术用于疾病防治和新药研发任务;加强人口健康领域科学数据中心和资源库建设,强化高端科学仪器智能化升级,提升基础保障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王江平认为,医疗健康AI应用的“人机对齐”原则本质上是“技术人性化”的准入要求。医疗领域数据具有敏感性、结果不可逆性、责任主体复杂性等特点,这导致医疗行业AI应用处于“高压地带”。为实现可解释性、信任性、人类和谐性的对齐目标,医疗AI应用必须通过全面体系化的渗透策略——让对齐法则深入技术架构、数据集建设、医院管理、患者知情、行业监管等环节,才能实现AI从高效工具到可信伙伴的跨越,使医疗AI真正成为人类可以信赖的助手,成为各行各业AI应用的典范。

  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肿瘤免疫学专家周大旺认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转型,其为教育领域带来巨大挑战与机遇,推动人类文明迈向人机协同新阶段,促使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塑造转变,推动教育时空拓展成为可能,但也带来知识迭代快、开源社区缺乏等问题。为此,教育部通过组建优势大学联盟、打造顶尖学科交叉教学团队、构建质量监控体系、探索学分制度、推出“AI+”课程、升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举措,提升师生人工智能素养。

  清华大学讲席教授、数学家丘成桐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大量数据的涌现,数学研究生物和医学的条件已成熟。数学为人工智能提供底层架构,在疾病研究等多领域有重要应用,但也面临医学数据难题等挑战,期望数学与医学、人工智能等加强合作,推动相关研究发展。

  南京大学副校长,仪器仪表与传感专家郑海荣从技术突破、模式重构、跨学科合作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人工智能对医学影像、脑机接口及医疗生态的颠覆性影响,强调数据标准化、伦理治理与产业协同是未来发展的关键,为智能医疗产业发展提供前沿蓝图。同济大学校长,人工智能领域专家郑庆华阐述当前主流大模型的四大核心缺陷,提出基于脑科学启发的解决思路,通过模拟人脑的记忆和推理机制,发展小样本、低算力、强推理的人工智能模型,推动人工智能向认知智能跨越。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主任赵韡剖析了医学人工智能落地应用面临的风险挑战与治理思路,强调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始终要以安全可信为前提,坚持以人为本、开云平台平台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医疗决策为主,夯实数据基础,建立动态可持续评估机制,推动法律、技术、伦理协同治理,推动人工智能服务人类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一级调研员沈剑峰指出,人工智能是推动医疗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国家大力支持“人工智能+”行动,通过标准化建设、跨机构数据共享和垂类模型应用开发,提升诊疗效率和精准度。当前需建设医疗领域高质量数据集和人工智能语料库,突破专业语料不足、多模态处理等大模型技术瓶颈,同时多学科、多专业、多部门联动,推动政策标准创新,加强复合人才培养和医学伦理安全,共同推动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创新。

  中国医学发展大会是集创新体系建设、科技成果评价、战略咨询和学科发展于一体的学术交流平台,围绕国家医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集贤聚智,建言献策,旨在凝聚国家医学科技发展思想、引领国家医学科技发展方向、展示中国医学科技重要成果、促进国家医学卫生教育改革,推动国家医学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大会自2021年以来,于每年四月第三个周末举行。